欢迎登录无锡市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所在位置:新闻中心 >> 一线传真 >> 内容阅读
“第三只眼”B超联合IC-ECG打通生命输液通道
2023年02月02日       点击数:     

  近日,李阿姨(化名)因突发意识不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6小时,紧急住进了无锡市人民医院。李阿姨身高157cm,体重100KG,外周静脉血管评估III级,目前在左侧颈外静脉置入留置针输液。由于患者有长期静脉治疗的需求,经全面评估,可以选择CVC(中心静脉置管)或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经医生判断,李阿姨的预期治疗要超过1个月,于是邀请静脉输液护理门诊专职护士李丽采用超声评估后,选择左侧头静脉置入PICC

 

科普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的全称,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尖端插入并定位于上腔静脉,输注的药物可以直接流入比较粗的血管中,一方面可以避免化疗药物或是高浓度的营养液与手臂比较细的静脉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PICC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PICC适用患者

1、连续5天以上静脉输注化疗,需要长期静脉注射药物(PICC管最长可以置留时间约1年)。

2、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不适合靠手背静脉扎针。

3、需要长期静脉输注营养。

4、家庭病床长期输液的患者。

 

考虑到患者既往有房颤史,邀请心功能科副主任过瑾参与会诊,确定IC-ECG超声下置入PICC,由此即可同时查看颤动波的变化。最后,导管置入长度45cm,臂围42cm,胸片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李阿姨的输液通道问题顺利解决了。

临床中,类似李阿姨这样的疑难置管并不少见,为进一步加强患者血管保护,提高PICC置管术安全性和准确性,无锡市人民医院静脉治疗护理小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PICC置管技术由最初的盲穿下置管,发展到MST下置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对于看不见的血管,采用B超下置管;为了让导管的尖端位置更加精准,降低导管尖端位置相关并发症,自2015年开始采用IC-ECG结合B超下置管;对于PICC导管易外移导致堵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在不增加耗材的基础上,小组对PICC置管技术进行了技术改良,创造性使用了外移式皮下隧道法建立PICC管,有效降低了导管滑脱及堵塞的发生;同时,如果上肢无法完成置管,就用下肢取代,同样可以留置一年。

无锡市人民医院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追寻创新的路上,从未停歇。PICC置管技术水平的提升,成功为患者筑起安全、舒适的生命通道,也标志着医院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跨出了一大步。无锡市人民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和患者需求,不断创新,积极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